12月27日,“我在他乡”系列之二《故乡,别来无恙》研讨会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研学活动在京举行。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李金亮出席。播出平台、出品方、主创代表,机关党委代表、四川省广电局电视剧处、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有关同志,文艺界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与本次会议。与会嘉宾从创作内核、艺术价值、人文关怀、时代情绪、影视创作使命等多个层面展开讨论,深度剖析现实主义都市剧创作的时代性与本源性,关注当下青年成长,为今后的影视创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同推动高品质影视剧创作的多元可能性。
口碑都市剧高分完结 “从他乡到故乡”研讨会深度解读创作内核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于2023 年11月3日在腾讯视频首播,11月23日在北京卫视播出。该剧以成都为背景,讲述了四个女孩洄游故乡的人生成长之旅,直面真实归乡生活,讲述生活敢勇,重新定义“心安即归处”。剧集围绕“故乡好还是他乡好”社会热点议题,以其真实、暖愈的剧集质感,生活流轻喜剧的表达,吸引大批剧迷,尤其是青年观众和媒体的广泛热议。
作为“萤火单元”的首发剧集,联合腾讯视频共同打造轻议题质感,紧贴时代共鸣的差异性都市剧。在播期间,专业影视评分平台豆瓣评分8.2,连续霸榜华语口碑剧集五周,第五周升至TOP1。腾讯视频站内评分9.1,站内热度破24600+,蝉联腾讯视频热搜榜、热播榜、都市剧、女性热爱榜TOP1 ,腾讯站内电视剧榜、站内飙升TOP2。抖音、新浪微博剧集相关内容曝光量超66亿,收割全网热搜440+。亮眼的播出数据之外,剧集也收获了众多追剧“老乡”的真实反馈,“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爱才是好的爱”“故乡也能找到人生的无限可能”“看完不焦虑了”,屡创高位的热门话题、真实的情感共鸣,让《故乡,别来无恙》成为了真正实现热度口碑的双丰收。
研讨会当日,就“我在他乡”系列的艺术价值与地域性创作亮点,与会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度剖析并给予高度认可。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表示:“《故乡,别来无恙》的几个亮点:一是题材的新鲜感,刻画‘洄游’人生,回应‘故乡还是他乡好’的社会热点;二是剧情的真实感,直叙当下年轻一代现实多样的群像面貌;三是贴切的代入感,用平淡的生活流收获最大范围的共情;四是城市的契合感,用娓娓道来的节奏,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剧中人物生活百态融为一体!下一步,四川将继续做好‘两划’牵引,聚焦政策引领和市场驱动,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以最大诚意将‘四川出品’打造成金字品牌!”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称赞“我在他乡”系列打破现实题材创作焦虑,他表示:“这部剧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深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的范例。这部剧可以缓解创作届对电视剧题材上的一种焦虑,即尽管现实题材电视剧近些年高峰迭起,看似已经被写尽了,但生活依旧是最有挖掘意义的富矿,主创在最熟悉的题材上沉下心来,深耕细作、执着不舍,对生活保持敏锐的感觉,依旧能够在这个题材上拍出新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阐述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应保持怎样的创作态度引导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开这部剧的研讨会,是引导当下的电视剧创作,在题材选择上、在坚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上,要开拓视野,要不断前行。‘从他乡到故乡’,是年轻的创作集体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土壤,从生活出发、从真实情感出发,去发现应该怎样塑造人物。整部剧的创作经验值得借鉴。《我在他乡挺好的》,一个‘挺好的’,把人心安稳下来;回到故乡,用一种浪漫的、自信的、怀着对未来无限希望的说了一句‘别来无恙’。从他乡到故乡,蕴含的是用艺术辩证法来认识生活,从生活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写出带着生活露珠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它就会洞穿人心,它就会赢得观众。”
扎根普通人的现实世界 搭建情感桥梁引广泛共鸣
“我在他乡”系列贯彻一以贯之的创作准则是:关注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成长与生活,不回避现实的粗粝、不质疑人性的美好、不放弃人生的奋斗和希望。
从对角色群像的打造中,“我在他乡”系列没有追求视觉爽感、完美无瑕的人物设定与角色成长,而是将视角投射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况味”时刻,打造没有“主角光环”的主角,致力于在涓涓细流与张弛有度之间夯实“陪伴感”。在人物不断的经历、变化、成长过程中,观众也可以一起经历,共同成长,保持叙事自然流畅的前提下,以更多的生活质感兼容强情节。
对此,麦特文化总裁,《故乡,别来无恙》总制片人、制片人,《我在他乡挺好的》总制片人、策划、制片人岳洋表示:“两部剧都是基于24岁-35岁的青年人,因为他们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初出茅庐,享有成就的一些人,他们身后又有亿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这样一些故事来表达更普世的人情世故,更庞大又微小的故事。《故乡,别来无恙》我们以这样一个创作姿态和方式做了一个生活流剧作尝试。他乡不易,故乡也并非是栖息的世外桃源,躺平和内卷并不能涵盖当下青年的心态,我们相信勇敢人的自洽才是我们本次塑造人物和创作剧作的一个初衷。”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从平台受众视角阐述了《故乡,别来无恙》作为“萤火单元”首发剧集的情感逻辑,他表示:“‘萤火单元’是腾讯视频在2023年推出的轻议题质感剧集单元品牌,以多元感治愈性艺术性为特点,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向用户传递高审美品味的议题向的品牌剧场。‘从他乡到故乡’能够看到麦特团队的艺术追求,《故乡,别来无恙》作为腾讯视频‘萤火单元’的第一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腾讯视频的平台价值观。”
《故乡,别来无恙》联合编剧龙澍将剧集中由“人”延展出的普世亲情做了细腻、真诚的注解,他表示:“即使无处可归还,也曾有人等你奔赴,故乡是具象的人。所以我试着站在平等的对面,以成年后的眼光书写我的父母,希望让多年的未尽之言,有理想中的回音。长大就是厘清这些,又不去计较的过程,去重新认识从人生初始,单纯因你存在而喜悦的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对剧中所呈现的女性友善社群、台词中的“脱口秀”表达非常赞赏:“这部剧有对当代城市职场生活烦恼的逼真还原,有对职场女性自救和亲友救助的道路展示,有对故乡也是理想之城的理念传达,还通过四川话和脱口秀两种形式达成了一种‘喜正剧’的风格。全剧最后出现的‘山海相见,别来无恙’,鲜明地传达了‘只要心定,故乡也可以求去幸福安康的理想之城’的理念,对于当前大批回到故乡创业和生活的青年,有着现实的启迪抚慰和激励效果。”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林玉箫从剧集展示出的女性“她力量”进行阐述:“剧中主人公寻找的不是地域上的故乡,而是此心安处。此心安处的背后真实反映了新时代女性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主的人生态度。剧情将死亡、青春和成长,婚礼与葬礼的这样元素放在一起进行展现,激发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折射出千万小人物生生不息的力量。”
传递青年之声,把握时代情绪 麦特文化打造精品质感陪伴型剧集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有一个较为瞩目的数字: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达3.75亿人。这也意味着全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他乡人”。麦特文化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起伏中,精准定位了“他乡”与“故乡”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并以数以百计的青年生活、内心世界为样本,书写最懂当下青年的陪伴型剧集。2021年7月19日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聚焦四位女性活在当下、干在他乡、摸爬滚打、望向远方的故事,一经播映便引发千万观众共情,成为2021年度豆瓣评分最高华语剧集,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的“2021中国电视剧选集”,累计总网播放量近12亿。《故乡,别来无恙》以“归乡”为母题,将故乡变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变化的容器,四个女孩的亲情、友情、爱情流动期间,为投掷出时代之问的青年提供更多的生活可能性。
《故乡,别来无恙》剧本顾问,《我在他乡挺好的》编剧孙麒珺从“当下”的青年情绪中,捕捉到了创作的孤光与细节:“《我在他乡挺好的》是对漂泊生活的回望,《故乡,别来无恙》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交织期间的是当下,是平凡、普通、日常。平凡就是每个主角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普通就是符合一般人的人生轨迹;日常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细节的关注和展现。”
导演彭晨把自身多年异乡漂泊的感受进行了凝练,他表示:“我们这代很多人,对他乡与故乡之间的拉扯都很直接,但也许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相互矛盾的选择。如果说拍摄《故乡,别来无恙》对我自己有什么启发的话,也许收获心安的方式,是更宽容自己,允许自己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编剧姚长宁则表达了对于人生多样选择的尊重:“对大多数人而言,故乡代表的是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乡代表的是安身立命的现实。所以我们愿意尊重每一个远走他乡和每一个留在故乡或者回到故乡的人,只要不辜负自己的选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认同。”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从系列剧集窥见的时代变迁轨迹进行探讨:“《我在他乡挺好的》和《故乡,别来无恙》都是都市剧对时代发展和变迁的继续书写,以及对新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描摹和记录,它诠释的是他乡与故乡的意义,在他乡的奋斗与故乡的生活相互呼应,让返乡挣脱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年轻人在返乡中接纳平凡的自我,这才是故乡最大的意义。”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代表、电视剧司内容一处三级主任科员屈梦嘉从青年出发再洄游中,进一步阐释了时下的青年情绪,“《故乡,别来无恙》写的不是受到挫折之后简单追求躺平的‘逃离北上广’,而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返乡动机。这部剧整体呈现出不内卷、不躺平,摆脱冷气向上走的精神内核。剧中对家庭关系、工作挑战,梦想与现实关系的切入角度,都为当下迷茫的青年人呈现另一种光亮和多样的选择性。”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代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李璇从剧集隐含的“四两拨千斤”的生活思考进行探讨:“ 《故乡,别来无恙》用看似轻松明快的语调讲述故乡和他乡,但不回避沉重、现实的人生课题。故乡的情感也不只是青春记忆的复现,更有与父母重新相处的磨合、面对父母病痛的无措,以及事业拼搏的豪情。现实世界的万千风景,人生际遇的山重水覆,以及时代的职责使命,都可以通过这样一部剧得到体现。”
《故乡,别来无恙》张沛,《我在他乡挺好的》纪南嘉扮演者任素汐,作为“我在他乡”系列两部作品的核心演员,经历过“他乡”的漂泊与“故乡”的重逢,对剧集创作内核深有体会,她表示:“我很荣幸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碰到了《我在他乡挺好的》和《故乡,别来无恙》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这两个作品对我来说,治愈我的是《故乡,别来无恙》,张沛是近几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因为我认为自我和解非常重要。希望麦特文化继续拍第三部,希望我可以用更好的作品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亲爱的善良的观众。”
《故乡,别来无恙》谢阳扮演者任彬曾遇到的人生焦虑同样可以从角色中收获共鸣,他表示:“电视剧是不能给大家答案的,但是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最终这个选择只要无愧于心,只要能承担后果我觉得就是对的。”与会当天,《我在他乡挺好的》导演李漠、领衔主演周雨彤、联合主演金靖分别从创作回响、未来展望、与人物对照发表了对“我在他乡”系列剧集的情感与感受。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姗,作为参与过两部剧集研讨会的专家之一,她表示:“《我在他乡挺好的》,像是对故乡和亲人的回答。《故乡,别来无恙》,像是对仍在他乡打拼的小伙伴们的回答。这两部剧拼合成人生的AB面,无论选择故乡还是他乡,两部剧都是以当代青年群像的方式呈现‘心灵安放处便是故乡’的答案。‘巴适’是一种生活哲学、人生态度。在《故乡,别来无恙》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与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彼此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从系列剧集中当代年轻人精神世界角度进行阐述,他表示剧集展示了当下青年生动且深刻的精神图谱,“‘我在他乡’系列的作品并不是没有瑕疵,恰恰是这些好与不好共同构成了这两部作品真诚和恳切。该系列的作品在基调上有某种共同的创作基础,它是基于对当代年轻人深刻洞察而得来的,是你无论身在此处或者是别处,都有心之所向,因此有了落地的真切感,看上去流动性很强的年轻人都是有自己的不变和坚守,标签之下是一个关于当代青年人生动而深刻精神图谱。”
“从他乡到故乡”在慰藉青年心灵的同时,带有治愈感的成都成了观众心中“故乡”的诗情缩影。成都作为本剧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充分展示了其开放、乐天、舒适的文化氛围和调性,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故乡”如同故事里的“成都”一般,拥抱“洄游”的青年人。《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从地域性与时代性互为映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别来无恙》的共情认可:“《故乡,别来无恙》以亲切的、生活化的叙事语态,讲述了疼痛与安逸交织、挣扎与救赎杂糅、冲突与和解伴随、个体与群体共生、地域性与时代性融汇、离开与返回互证,关于青春、关于故乡的故事。它强烈的现实感使全剧具有强烈的代入感,由四位女主角及其所处的人物关系带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观者心中引发强烈共鸣。”
《文艺报》编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认为剧集精准定位了时下青年的生命体验、并赞扬了地域气质的适配性,她表示:“这部剧给我几点突出感受:一是从他乡到故乡,都市女性题材职场剧正在主题立体叙事生活中发生嬗变;二是看到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不再为事业KPI马首是瞻,当代年轻人更注重生命个体体验;三是文旅元素的融入让当下都市剧在题材拓展、内容深度挖掘上有了新的突破方向,剧中对成都人豁达、乐观、安逸性格与生活状态的描摹刻画让这部剧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
研讨会尾声,本次会议主持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进行总结发言,并对电视剧创作表达了新年寄语:“把《我在他乡挺好的》《故乡,别来无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看,的确体现出了年轻的主创团队能够找准选题、扎根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很好的艺术提炼。两部作品的成功,都为找准并坚持深耕一个选题进行持续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都市话题剧《故乡,别来无恙》由麦特影业(成都)有限公司、腾讯视频、北京上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麦特影业(湖北)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腾讯视频全网独播,他乡故乡,山海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