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我国离婚率的统计图表在网上流传。
近二十年,离婚率不断增长。
年份顺序从右往左,很是别扭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但事实上,离婚率只能反映一部分情况。
当下中国,许多婚姻关系早已经如履薄冰,矛盾重重。
只是受到一些因素束缚,如顾及孩子成长等,而没有选择离婚。
这不禁让鱼叔想到一部尺度大胆、情节震碎三观的美国电影。
表面上,是完整平和的一家人。
暗地里,却是各种偷情、出轨的勾当,甚至还大搞「换妻游戏」。
到底是怎么回事?
情欲专栏,咱们就来聊聊它。
《冰风暴》
The Ice Storm
这虽然是一部美国家庭电影。
但导演却是深谙东方家庭的李安。
许多人看完这部片,都惊呼李安的水平了得。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把美国七十年代的故事还原得如此到位。
1970年代,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离婚率飙升的阶段。
#p#当时,政局动荡,社会问题频发,解放思潮不断冲击。
无数的社会矛盾,滚入一个个小小的家庭里,积聚成难以和解的精神危机。
宛如一场场凛冽的冰风暴,考验着人们的传统道德与个人信仰。
如此一部电影,与李安早期的作品风格大相径庭。
《饮食男女》
拍摄本片之前,李安刚刚凭借《理智与情感》问鼎金熊奖。
加上此前的「父亲三部曲」,其电影中的细腻、温情、美好深入人心。
而《冰风暴》的上映,却将这层滤镜彻底打碎。
即便是李安的影迷,也很难接受片中的冰冷与狰狞。
李安曾直言,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电影。
鱼叔26年后再回看这部影片,也愈发被其中的戏剧张力所震动。
女主伊莲娜,是一个中产家庭的主妇。
她与丈夫本杰明结婚17年,育有一儿一女。
在外人看来,二人是模范夫妻。
他们的日常娱乐,就是辗转于各式聚会,接受朋友之间的夸赞。
某场宴会上的一幕,却让伊莲娜坐不住了。
#p#由于失手打翻酒杯,本杰明被弄湿了裤裆。
一旁的女主人珍妮,却抢先一步帮忙擦拭,触碰着本杰明的私密部位。
珍妮全程面不改色。
但正是这份自然,令伊莲娜起了疑心。
从那以后,伊莲娜开始留心丈夫的日常。
很快,种种蛛丝马迹似乎印证了她的猜想。
比如,丈夫总会在下班后早早洗漱,并直接睡去。
再比如,他身上的须后水味道不同以往。
伊莲娜尚准备按兵不动,丈夫却不打自招。
某日,他气冲冲地将女儿带回家。
说他在珍妮家的地下室发现,女儿正和珍妮的儿子抱作一团。
伊莲娜听后,对女儿所作所为毫不在意。
#p#强压着怒气,质问丈夫为何会出现在珍妮家的地下室。
得到的,自然只有拙劣的谎言。
丈夫出轨坐实的那一刻,伊莲娜心死了。
但碍于当晚还有一场聚会,夫妻二人并未彻底撕破脸皮。
装作和睦的样子,维持所谓的体面。
聚会的一个环节,却让伊莲娜始料不及。
主人提议,举行一场钥匙派对。
这一游戏,在当时的美国中产社会甚是流行。
参与游戏的男人将车钥匙放如一个盒子,等到晚上再让女人抽取。
拿到谁的钥匙就跟谁回家,共度那个夜晚。
说白了,就是大型换妻游戏。
伊莲娜早就摸清了丈夫的算盘。
#p#他一定会事先在钥匙上做记号,好让珍妮挑选。
借着游戏的名义,大摇大摆地偷情。
游戏的进展果然和预料中一样。
互相抽中的男男女女们,结伴离开了大厅。
即便是互相看不上的组合,也大方地接受游戏规则。
待到珍妮出场,伊莲娜已然面如土色。
然而,珍妮却出人意料地无视了本杰明的钥匙。
反倒是本杰明醉意上头,猛然上前挽留,结果重重跌倒。
珍妮只是漠不关心地看了一眼,径直拉走了匹配的男人。
派对的最后,屋内男女悉数离场。
#p#伊莲娜成为了最后的女郎,要在两把钥匙中做出选择。
一把属于自己的丈夫,另一把则属于珍妮的丈夫。
片刻犹豫后,伊莲娜选择了后者。
正如前面说的,温情是李安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基调。
但细细扒开,其实都藏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就像《喜宴》中,他对家庭做的解构。
深入血液的父权思想和文化习俗,叫每一个人都难以脱身。
但在西方伦理观的冲撞下,东方家庭的传统「孝道」已经岌岌可危。
这种反思也延续到了《冰风暴》中——
套用了东方的家庭观,剖析西方中产的家庭危机。
由此塑造出的,是一个无能的丈夫。
片中的每一位男性,都面临着严重的中年危机。
珍妮的丈夫,在整场换妻游戏中一直畏畏缩缩。
在与伊莲娜的短暂亲热中,也暴露了他的性无能。
至于伊莲娜的丈夫,也没好到哪去。
#p#在家中,妻子厌烦了他的夸夸其谈,总冷眼相待。
孩子熟睡后,他的性请求也被妻子驳回,只能识趣地侧身躺下。
出轨被识破后,他仍结结巴巴地不敢承认。
那一副怯懦的无赖相,使原本抗拒「换妻」的伊莲娜,索性接受了游戏。
夫妻二人,已经到了相看两厌的地步。
「我宁可跟别人说话」
即使在搞外遇时,他也是个差劲的对象。
每每性行为结束进入贤者模式后,总爱喋喋不休。
说的都是公司里的琐事,如高尔夫社交、公司裁员、降薪等等。
仿佛要把没机会向妻子发的牢骚,一股脑倾吐出来。
直到珍妮同样不堪其扰,直白地打断他。
#p#她需要的仅仅是短暂的肉体欢愉,以此来解脱烦闷的家庭生活。
「我不需要第二个丈夫」
在孩子面前,父亲的权威也面临破产。
在撞破女儿与男孩鬼混后,他摆出勃然大怒的架势,却遭到女儿的轻蔑嘲讽。
「你不必摆架子给我看!」
他煞有介事地想要教儿子性知识。
殊不知,自己思忖许久的措辞,对儿子来说早成了老生常谈。
「你知道我已经16岁了吗?」
与之对应的,是片中女性的觉醒。
#p#为了相夫教子,伊莲娜做了多年的家庭主妇。
在日复一日的家务与无效社交中,她逐渐失去了自我。
当看到女儿骑自行车驶过,她不由地被其深深吸引。
那种青春洋溢的潇洒,令她怀念起自己年轻时的时光。
骑上自行车,她也迈开了叛逆之路的第一步。
随后,她又闯进药店,将药品一个个藏进自己的口袋。
用极端的方式冲击着社会规训,也为后续的交换游戏埋下伏笔。
至于珍妮,则更加从容。
她不满足于无性婚姻,也不愿当任人摆布的「小三」。
相反,男人只是满足她性欲的工具。
「我不是你的玩具」
孩子们,也在挑战着虚伪的道德。
#p#女儿早早学会了抽烟,和三五好友大聊性话题。
甚至勾引邻居家的小男孩,互相探索身体。
面对长辈「要守贞洁」的教诲,投出不屑一顾的目光。
孩子们厌倦了大人的古板无趣。
妻子怨着丈夫的谎言或性无能。
丈夫则傲慢迟钝,继续维持着自己一家之主的身份。
这样的设定,也让本片与《饮食男女》的核心不谋而合。
正如男人好大块的肉食,女人喜温和的果蔬。
一家人各怀心思,彼此拒绝沟通,渐行渐远。
#p#此外,李安也将镜头语言发挥到极致。
多个单场长镜头,似有他的精神导师伯格曼的真传。
派对临近尾声,伊莲娜来到洗手间与酩酊大醉的丈夫道别。
她将手停在门把手上,犹豫之后转身离去。
焦点由远及近,展现着夫妻间纠缠的情绪——
妻子始终清晰,丈夫却逐渐模糊。
冰、玻璃、镜子等易碎的意象,也与主题丝丝入扣。
冰风暴骤然而至,家庭的温度也随之逐渐冷却,直至分崩离析。
正如他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写的那样。
「狭义地说,我觉得家庭关系是两股力量在拔河,一个是凝聚、保守的力量,另一个就是解脱的力量。」
#p#毫不夸张地说,《冰风暴》是一部里程碑之作。
对于李安个人,也代表着他影像风格的转变。
而对美国电影来说,则引领了对中年危机的反思风潮。
本片之后,《美国丽人》《革命之路》等片都着眼这一议题发轫。
相比之下,李安的《冰风暴》在好莱坞宛如先驱。
《美国丽人》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不局限于某一个家庭,而是展开到时代层面。
《冰风暴》中,本杰明的中年危机,源自于时代转型期的踌躇不前。
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
越战内幕曝光、尼克松水门事件败诉,令政府的公信力尽失,美国式英雄主义破灭。
本杰明的遭遇,或许只是无数中产家庭的缩影。
住在郊区的别墅,早上和人群一道坐上进城的火车。
每个人衣着相似,就连看的报纸也是同一份。
日常的娱乐,除了千篇一律的广播电影外,只剩下一个又一个派对。
#p#大家一面聊着猎奇、擦边的话题,比如当时轰动一时的情色片《深喉》。
一面又摆出正人君子的面孔,发出「世风日下」的慨叹。
当这份虚假的道德逐步被解构,也映射出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变。
虽然这是一个美国本土特色的故事,但带给观众的启发却是普世的。
正如李安曾指出的那样。
台湾地区九十年代面临的问题,西方早在七十年代已获得验证。
比如在台湾电影《一一》里,一一的父母生出间隙。
母亲陷入了「白活一辈子」的认知危机。
父亲也在工作碰壁后,陷入了低潮。
与初恋情人的邂逅,让他试图找回青春的悸动,重新活一次的渴望。
可到头来,却又是徒劳一场。
这种进退维谷的心理,折射出全面解严后整个社会的无措。
当然,内地影视也拍过很多离婚。
《中国式离婚》中,陈道明与蒋雯丽饰演的夫妻就面临着七年之痒的困局。
亲密关系冷却,彼此失去耐心与信任。
面对妻子的撩拨,丈夫就算自称性无能也不愿迎合。
「我会不会是性无能啊」
跳出家庭单位,映入观众眼帘的则是一幅体制改革的图景。
#p#公家还是私企,死工资还是下海,旧爱还是新欢。
正是有了以小家见大家的勇气,才创作出令观众共鸣的生活气。
可惜的是,这样的手法几乎已经绝迹。
如今的都市剧中,离婚往往只作为一个推动情节的设置。
似乎少有创作者再去认真剖析过离婚的原因,将狗血的出轨当作万能牌。
像粗陋的桥梁,一头是虚假空洞的前半生,一头是浮夸的新时代。
婚姻双方,被粗暴地统计为离婚率这样一个数字。
《冰风暴》中,李安曾借由托比·马奎尔的旁白,说出现代婚姻的死穴。
每个人都多少活在异世界里。
我们各自为城,都来不及弄清自己是谁,又想要些什么。
冰风暴的夜晚,以一场悲剧结尾。
断裂的高压电线,将珍妮的儿子电死。
在彻夜的狂欢、背叛后,所有人的思绪又重新凝聚。
#p#伊莲娜一家抱在一起,在恐惧与怜悯中短暂和解。
死亡成为熔断异世界之间坚冰的火花。
只是,这不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拯救。
当婚姻的激情退去,家庭的温情冷却,我们仍要面对这个时代的爱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