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振瑶

共找到“15”个结果
  •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像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 在北京一条闹中取静的胡同里,有一座四合院,人称金家大院。主人是老中医金一趟,他不仅医术高超,更凭借秘不示人的“再造金丹”医好了无数疑难病症,因而声名显赫。他膝下无子,只有金秀和金枝两个女儿。三年前,金秀尊父命与父样的养子张全义结婚,但一直未能怀孕,金一趟为金丹后继无人而忧虑。一天深夜,张全义意外的捡到一个刚满月的男婴并抱回家,几经波折后被金家收留,取名金兴。不想金家从此失去平静。金一趟在密室受惊吓,金秀成了养母后又有了身孕,她的情人在离别三年后又突然出现,双方旧情难了……金一趟的次女金枝结识了歌星陈玉英和想得到再造金丹的某公司经理徐伯贤,由此也被牵连进再造金丹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中。再造金丹以强烈的诱惑,使各种人物自愿或不自愿地各自的人生轨迹…
  • 本片是一部传记体爱情史诗故事片。影片撷取了李富春、蔡畅爱情生活中最具华彩的段落,浓墨重彩地浓缩了一对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生死与共的感情历程。 李富春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世纪50年代,他曾在新中国与前苏联签署的《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中做出过重大贡献。蔡畅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妇联主席,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人同为20世纪同龄人,同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结为伴侣,共同经历了53年的风风雨雨。 影片从李富春和蔡畅在法国留学生活开始,通过法国巴黎的浪漫恋情;香港白色恐怖的生死考验;东北战场的聚散离别;文革期间的相濡以沫及临终决别的感慨万千,描写了他们由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勉、相助、相慰,同志结成同盟,夫妻恩爱相伴的光辉灿烂而又充满激情的一生……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古都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派繁荣景象。 新中国第一批红领巾梁若岚、闵湘珠、冯如珠、冯如乾、钱三立、侯乐天、娄英甲、谷之枫、潘越等人如今已是不惑之年。他们当中有小学教师、工程师、科学家、演员、法律工作者,也有文化馆小干事和绿茵场上的教练员。他们学识、职业不同,性格情趣也各有差异,但是,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他们生活经历不同,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但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以“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湾下身子把肩头的纤绳绷得更紧,以自己的脊梁作砖瓦,建设共和国的大厦。 现在,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第一批红领巾们,正在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甘愿用自己的一片赤诚,让孩子们踩着自己的肩膀,向更高的顶峰攀登!
  • 电视剧讲述了潘玉良一生的故事。她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